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
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
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
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
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
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

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

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

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

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

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

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

注释:

  1. 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因为我和秦生交往,才认识了悲庵的书信。
  2. 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放开笔墨随心所欲,每幅作品都有余力。
  3.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刚与柔是相辅相成的,神韵存在于开始运笔时。
  4. 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驰骋追逐如同驾驭骏马,盘旋折转如同驾驭马车。
  5.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意气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一种超越情感的存在。
  6. 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墨色深沉地积累着剩余的色彩,仿佛能见到神妙的挥洒自如。
  7.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用同治年间来记载这段经历,陶氏为我收藏。
  8. 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早晨把作品送到沪北寺,晚上归来到我的屋舍。
  9. 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谁能想到这尘世之中,竟然有这样的珍珠般的美玉(指悲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秦生交往后,收到悲庵书信并创作了作品之后,寄给秦生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赞美和对悲庵书法艺术的钦佩。

开头两句“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诗人通过与秦生的交往,结识了悲庵,从而得以欣赏悲庵的书信。这里的“悲庵”是指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或者画家,他的书信风格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表达了诗人对于书法创作的自由和自信。他认为自己的笔力足以驾驭各种风格和题材,每幅作品都能够充满力量和美感。

接下来的几句“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则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入解读。这里提到“刚”和“柔”是相辅相成的,书法中的神韵来自于开始运笔时的灵动和自如。这是一种对书法技巧的深刻理解,也是对书法美学的追求。

接下来的“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则将书法比作骏马和马车,驰骋追逐、盘旋折转都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态。这种比喻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力量。

接下来的几句“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则是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书法中的意气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超越了情感的存在。这是一种对书法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追求。

接下来的“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则是对墨色的描绘和想象。墨色深沉地积累着剩余的色彩,仿佛能见到神妙的挥洒自如。这是一种对墨艺的赞美和向往。

最后的“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则提到了自己用同治年间来记录这段经历,并将作品收藏于陶氏。这是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和珍视,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赞美,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独特的审美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友谊的重视和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