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苦热

火龙烧天天大赤,丰隆郁怒其声魄。眼见蓐收将履新,公然肆虐赫曦赫。
虫虫蕴毒薄夜半,肖翘妄希泽下尺。我闻南荒掌梦大失势,遗擘不散如恶客。
饮片无解晏婴困,逐日将穷夸父迹。淫威一网尽周馀,宁独如焚手可炙。
咄嗟残贼利用驱,愿借长风来广莫。不然雷渊烂人深复深,积秽不粪将成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贬官华州司功参军时所写。全诗共八句,其中第三、四、七、八句皆使用了拗语,打破了传统的律诗常规。
  1. 诗歌背景
  • 杜甫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自己在初秋时节的困苦和对炎热天气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郁结与不平。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体现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诗歌内容
  • 诗中提到了“六月到州”,“七月六日急簿书”,这些细节描写了诗人被贬时的紧迫和无助。同时,他用“蝇蝎之苦”来比喻自己遭受的苦难,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不幸和对现实的不满。
  1. 诗歌特点
  • 杜甫在这首诗中大量使用拗语,如第四、第八句的仄声拗语和第六、第八句的平声拗语,这种运用打破了传统律诗的规范。这种独特的表达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具有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杜甫敢于创新的精神。
  1. 诗歌意义
  • 此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其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苦难的描述,杜甫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沉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人们不仅能欣赏到杜甫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还能从中汲取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