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君培师

忆从早岁坐春风,鼓舞裁成便不同。
桃李盈门偏契我,文章憎命最怜公。
清癯迥出尘埃外,褒贬都归笑语中。
沅芷沣兰秋色老,招魂宋玉泣江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追悼君培师》是诗人张洵佳创作的一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恩师的怀念和敬仰。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创作年代:《追悼君培师》是清朝同治时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首诗是在诗人张洵佳的早岁时期创作的。
  • 作者生平:张洵佳,字少泉,江阴人,同治癸酉年(1873年)优贡,官上蔡知县。他的诗歌创作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的认可,有《爱吾庐诗钞》传世。
  1. 诗歌内容
  • 开篇意境:《追悼君培师》一诗以“忆从早岁坐春风”开篇,描绘了诗人在青春年少时期便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并立志要在文学之路上有所作为的情景。这种早年的雄心壮志为整首诗奠定了积极进取的氛围。
  • 师生情谊:诗中多次提及“桃李盈门偏契我”,表达了诗人对恩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诗人认为恩师不仅在文学上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更在精神上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师生间的深厚情谊贯穿了整个诗歌,成为诗中最为动人的情感线索之一。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张洵佳以其精炼而富有力度的语言著称,此诗同样展现了这一特点。诗句简练而深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传达了诗人对恩师的怀念以及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 意象运用:诗中巧妙地使用了“桃李”、“文章”、“清癯”等意象,这些意象既代表了恩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又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文学追求。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深沉、庄重的艺术氛围。
  1. 主题思想
  • 对恩师的怀念:诗中的“桃李盈门偏契我,文章憎命最怜公”等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恩师的深切怀念。诗人将恩师比作桃李,意指恩师如同春天里的桃李一样,不仅滋养了诗人的成长,更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动力。
  • 对文学事业的坚守:诗中的“清癯迥出尘埃外,褒贬都归笑语中”等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事业的坚守和对批评与赞誉的淡然态度。这种坚守和态度,既是诗人对恩师的回报,也是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1. 文化价值
  • 传承文化:《追悼君培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这些元素都为后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 启迪后人:诗人通过这首诗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信念: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守内心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都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态度。

《追悼君培师》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恩师的深情怀念以及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