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还乡

枌榆秋老客还乡,定有儿童就讯忙。
相见亲朋疑梦寐,已亡骨肉感参商。
不羁马足悬崖勒,大好鲈腮信口尝。
白发青山仍旧识,较他后起问名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还乡》是清代诗人张洵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具体介绍该文学作品:

  1. 基本信息
  • 作者:张洵佳,字少泉,江阴人。他于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中优贡,后担任上蔡知县。
  • 作品类型:《客还乡》属于古诗,具有鲜明的文人韵味和深厚的文学底蕴。
  1. 诗歌原文
  • 枌榆秋老客还乡,定有儿童就讯忙。
  • 相见亲朋疑梦寐,已亡骨肉感参商。
  • 不羁马足悬崖勒,大好鲈腮信口尝。
  • 白发青山仍旧识,较他后起问名强。
  1. 诗歌解析
  • 意象分析:“枌榆”指的是故乡的树木和土地,“秋老”则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沧桑。诗人用“还乡”这一行为来反衬其内心的游子之情和思乡之切。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对比“相见亲朋”与“已亡骨肉”,展现了亲情与友情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因故远离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 哲理思考:最后两句“白发青山仍旧识,较他后起问名强”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自然与时光流转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1. 文化价值
  • 文学价值:《客还乡》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游子主题。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的作品,它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雅,善于使用象征和暗示手法,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和深远的象征意义。
  • 结构布局:《客还乡》的结构紧凑,前后呼应,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客还乡》不仅是清代诗人张洵佳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才华,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