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日抵里

青山如旧笑颜开,乍见翻疑入梦来。
差喜门闾仍好在,居然须鬓未全衰。
亲朋迓我争相讯,儿女谁家半费猜。
从此尘襟收拾起,闲居词赋趁心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月初五日抵里》是清代诗人张洵佳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亲切感,还描绘了家乡青山依旧、亲朋迎接的场景。诗中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张洵佳,字子开,号石屏,清代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但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2. 诗句原文

  • 青山如旧笑颜开,乍见翻疑入梦来。
  • 差喜门闾仍好在,居然须鬓未全衰。
  • 亲朋迓我争相讯,儿女谁家半费猜。
  1. 诗歌解析
  • “青山如旧笑颜开,乍见翻疑入梦来”: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心情。青山依旧,仿佛是梦境中的景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忆和期待。
  • “差喜门闾仍好在,居然须鬓未全衰”: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印象和对自身的健康状态的满意。尽管岁月在变,但家乡的美好依然存在,而自己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亲朋迓我争相讯,儿女谁家半费猜”:描述了诗人回到家乡后,亲朋好友的热情接待和自己子女的好奇猜测。这反映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在家乡社会中的地位。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了:这首诗语言简练,直述其事,没有过多的修饰,使得诗歌内容清晰易懂。
  • 情感真挚: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溢于言表,无论是对青山的回忆,还是对亲情、友情的珍惜,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 意境深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际关系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卷,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引发深思。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诗人张洵佳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同时也通过诗歌表达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文化影响:张洵佳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歌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1. 现代意义
  • 怀旧情绪的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迷茫和疲惫,而这首诗则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保持一颗怀旧的心,这对于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和焦虑具有积极意义。
  • 文化传承的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象征。通过学习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十月初五日抵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的才情和情感世界,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