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偶吟

不断乡心梦里牵,今朝真个赋归田。
扬州骑鹤谈何易,张翰尝鲈福已全。
清白依然还故我,艰难犹复说从前。
旁观属望殷勤甚,似惜收场早十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独坐偶吟》是清代诗人张洵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概况:张洵佳,字石屏,号南云,晚号玉山樵客,生于清乾隆年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
  • 创作特点:张洵佳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歌既有宏大的气势,又有细腻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独坐偶吟》茫茫尘海易蹉跎,转瞬光阴五十过。行乐宵长防烛短,散斋粥少苦僧多。名场有线难牵我,春梦无痕不记佗。领取田园风景好,绿荫门巷听蛙声。
  • 翻译:在茫茫的人世间容易消磨时光,转眼间已经度过了五十个春秋。夜晚行乐时,蜡烛燃烧得很快,散斋后粥少了,僧人也更多了。名场中有许多诱惑难以摆脱,春梦中的身影早已消失不留痕迹。领取田园的风光,绿树成荫的门巷里听着青蛙声。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人世间的经历和感受,反映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 田园生活:诗歌中的“领取田园的风景好”表明诗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自然和谐: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的赞美。绿荫门巷里的蛙声,象征着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绿荫”、“门巷”、“蛙声”,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还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 韵律和谐:诗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两句为一组,每组之间韵脚相押,使得诗歌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 寓意深刻:虽然诗歌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深刻的。例如,“行乐宵长防烛短”表达了人们在繁华世界中要注意安全;“名场有线难牵我”,则反映了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往往束缚了自由。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清代的诗歌代表之一,《独坐偶吟》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
  • 读者反响:这首诗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许多读者在阅读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充满了生活哲理。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张洵佳在创作《独坐偶吟》时,可能经历了人生的低谷或迷茫时期。他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社会的思考。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竞争压力较大,这也可能是诗人选择表达田园生活的一个原因。
  1. 现代影响
  • 文化传承:《独坐偶吟》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部分,其语言、韵律和意境都对现代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现代诗人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也会参考《独坐偶吟》等经典之作。
  • 教育意义:这部作品也被纳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成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重要资料。通过学习《独坐偶吟》,学生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美的诗歌,还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和社会的价值。

通过对《独坐偶吟》的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洵佳这位清代诗人的独特魅力和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