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少保奉诏班师

奉诏遽班师,大勋未能竟。
人皆议岳侯,胡不长驱进。
直抵黄龙府,然后待朝命。
岂知诸道兵,各奉班师令。
刘琦去顺昌,世忠亦还镇。
吴璘回河池,张俊亦入觐。
烽火逼淮南,诸将存者仅。
金人聚而乘,力厚毒益逞。
武穆纵能军,孤掌究难奋。
贸贸指燕云,谁与为后劲。
一旦覆孤军,前功仍弃尽。
涕泣奉金牌,决意解兵柄。
读史审时势,臆说无须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岳少保奉诏班师》是清代诗人张洵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对岳飞将军未能完成抗金大业的惋惜和感慨。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上著名将领岳飞的评价,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政治局势以及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岳飞将军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悲哀。岳飞被后世尊为“武穆”,他的忠诚和勇猛在诗中得到了生动展现。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他被迫接受了皇帝的诏令,不得不放弃抵抗,撤回军队。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个人英雄的无奈,也暗示了当时政治环境中权力斗争和军事决策的复杂性。

这首诗通过对比岳飞的英勇与朝廷中的其他将领,进一步突显了历史的残酷和个人悲剧。诗中提及的刘琦、世忠、吴璘、张俊等人的命运,虽然各有差异,但都表明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改变整体的颓势。这种描写既表达了对个体命运的同情,也反映了对整个时代背景下的历史选择的批评和反思。

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主题。尽管只有短短四句,却涵盖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对民族危机的深切关注。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岳少保奉诏班师》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

《岳少保奉诏班师》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对历史、文化乃至于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岳飞将军命运的描绘,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政治现实和个人的悲剧命运,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应保持理性的态度,深入分析背后的复杂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