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帝赴海

亡国极仳离,南宋厓山止。
伤哉陆丞相,犹作承平视。
讲学舳舻中,正笏波涛里。
直待战屡败,大势知难抵。
三子一夫人,先令赴海水。
夫人有难色,公曰姑稍俟。
待我负帝来,与汝偕行耳。
史称陆秀夫,负帝赴海死。
但纪其君臣,未详其妻子。
妻子与君臣,相继尸浮起。
合葬厓山旁,村民犹展祀。
一块干净土,屹若华嵩峙。
家乘载独详,记之补国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负帝赴海》是一首清代诗人张洵佳的古诗。这首诗以南宋末年的忠臣陆秀夫为例,生动地描绘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地背负着皇帝投海自尽的英雄壮举。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诗作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正遭受外敌入侵,内部矛盾也日益激化。
  • 历史事件:陆秀夫作为南宋时期的大臣,在朝廷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政治上也有显著的贡献。然而,当国家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时,他却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亡国极仳离,南宋厓山止。
    伤哉陆丞相,犹作承平视。
  • 译文:当国家遭遇极大变故时,南宋的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仍执着于和平的理念。
  • 原文:讲学舳舻中,正笏波涛里。
    直待战屡败,大势知难抵。
  • 译文:陆秀夫在官船中讲授学问,他的正笏随着波涛起伏。
  • 原文:三子一夫人,先令赴海水。
    夫人有难色,公曰姑稍俟。
    待我负帝来,与汝偕行耳。
  • 译文:陆秀夫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妻子率先选择了赴水自尽,面对夫人的恐惧和迟疑,他坚定地说:“让我去背负皇帝。”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赞美。陆秀夫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英勇行为,更是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的体现。他的行为激励着人们在任何危难时刻都要坚持正义与信念。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通过“讲学”和“正笏”等细节描写,展现了陆秀夫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高尚情操。同时,诗中的反复咏叹和情感表达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通过对《负帝赴海》这首古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感受到陆秀夫这一历史人物的崇高形象和他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巨大牺牲。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追忆,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