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海光楼

城远随山势,楼高见海光。
池霜冬夏白,岸树古今苍。
让国怀虞帝,征苗忆禹王。
浮云看变态,倚槛独傍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海光楼》是明末清初诗人张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张盖,字覆舆,一字命士,号箬庵,直隶永年人。他是明季诸生,工于诗,善草书,游踪遍齐、晋、楚、豫,入清后自闭土室中,虽妻子不得见,遂成狂疾,常自毁其稿。
  1. 诗歌原文
    城远随山势,楼高见海光。
    池霜冬夏白,岸树古今苍。
    让国怀虞帝,征苗忆禹王。
    浮云看变态,倚槛独傍徨。

  2. 诗歌赏析

  • “城远随山势”描绘了海光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楼高见海光”表达了诗人在高处远眺海洋时的开阔视野和心灵上的震撼。
  • “池霜冬夏白,岸树古今苍”运用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四季的变化,以及自然景观的永恒之美。
  • “让国怀虞帝,征苗忆禹王”则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感慨。
  • “浮云看变态,倚栏独傍徨”则是诗人独立倚栏时的感慨和思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1. 创作背景
  • 《登海光楼》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张盖在清朝时期隐居不仕,生活状态可能较为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登上海光楼,面对壮丽的自然景色,产生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登海光楼》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整首诗富有画面感和情感色彩。
  • 在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八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1. 文化影响
  • 虽然《登海光楼》的原文已经失传,但它的意境和主题在后世被多次引用和传颂。
  • 这首诗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登海光楼》作为明末清初诗人张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人情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追求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