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远随山势,楼高见海光。
池霜冬夏白,岸树古今苍。
让国怀虞帝,征苗忆禹王。
浮云看变态,倚槛独傍徨。

注释:

登上海光楼,看到山势随着城市而远去。楼上高耸,可以眺望大海的景色。池中的霜,在冬夏时都会呈现出白色;岸边的树,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呈现出苍老的色调。我怀念虞帝,想到征苗的时候,想起了大禹王。看着飘忽不定的浮云,只能倚着栏杆独自徘徊。

赏析:

这首诗是登海光楼时的感怀之作。诗人以海光楼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

首句“城远随山势”,写出了海光楼的位置,它位于城市的远方,周围环绕着山峦。这里的“随”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城与山的紧密关系。

颔联“楼高见海光”,进一步描绘了海光楼的壮丽景象。诗人站在高楼之上,俯瞰着大海,看到了海光反射在楼身上的景象。这句诗中,“见”字用得十分传神,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海光楼的高度的赞叹,也表现了他对于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颈联“池霜冬夏白,岸树古今苍”是对景物的具体描绘。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池中的霜、岸上的树分别进行了描绘。池中的霜在冬夏时节都会显现出白色的形态,而岸上的树则经历了古今岁月的沧桑,依然保持着苍老的色泽。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景物的鲜明特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

最后两句“让国怀虞帝,征苗忆禹王”则是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他怀念虞帝,因为虞帝是传说中的贤明君主,他的治国才能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他回忆起大禹王,因为大禹王是古代的一位伟大英雄,他的治水功绩值得后人称颂。这两个人物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激励着诗人去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尾联“浮云看变态,倚槛独傍徨”,诗人以浮云为喻,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浮云变幻无常,正如人生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而诗人却无法摆脱这种困扰,只能倚栏沉思,感到无所适从。这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奈,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海光楼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意象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美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