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不易得,得之况一乡。伟哉革除年,八公先后慨以慷,梓里千载生辉光。
王修撰,广德亡。郑行人,东平戕。萧县不受胁,力战殉封疆。
京师既陷徐卢执,同日又杀两侍郎。但见周公,不见成王。
掷笔痛哭,大呼高皇。秦法未闻诛十族,得祸之惨无如缑城方。
骈首八百七十人,焉能活我贤太常。叶公指斥亦遭戮,至今史笔犹煌煌。
旧闻祠中列林郑,号为十烈同享尝。不知何时去徐叶,毋乃讨论未之详。
我读《逊国忠臣记》,内有刑部司务郎。自号塞翁亦台士,夔庆万里从奔藏。
石楼顾老变名姓,扣角高歌《饭牛行》。春坊遭劓事非实,要亦节概殊寻常。
八忠十烈未足尽,俎豆增祀宜一堂。吁嗟乎,金川门启迎燕王,景隆之罪万死奚足偿。
洪武养士三十载,可无义士扶伦纲。君不见,赤城郡中忠烈气,蒸作彤云万丈芒。
台州八忠祠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台州八忠祠歌》是清代诗人戚学标所作,这首诗通过赞颂台州八位忠臣的事迹,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尊崇和赞扬。以下是对《台州八忠祠歌》的介绍及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分析:
作品内容:诗作以“忠义不易得,得之况一乡”开篇,强调了忠诚与正直的品质对于个人乃至整个地区的重要意义。继而,作者详细叙述了革除年中,王修撰、郑行人、萧县不受胁等八位忠臣先后慷慨赴死的壮举,以及他们为家乡带来的荣耀。诗中的“梓里千载生辉光”不仅赞美了这些英雄人物的不朽功绩,也反映了他们的事迹能够跨越时间,为后人留下永恒的光辉。
创作背景: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清初动荡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满了变革和动荡,而忠臣们的行为则为人们提供了坚守信念、勇于抗争的精神典范。戚学标通过记录和歌颂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是在纪念那些英勇无畏的忠臣,也是在向后世传递一种不畏强权、坚守正义的价值观念。
艺术特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台州八忠祠歌》采用直白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崇敬和感慨。诗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诗歌语言富有感染力,情感饱满,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
文化影响:作为一首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在历史上被广泛传颂,也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诚和牺牲。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
《台州八忠祠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记载,一种文化的传承。它通过赞颂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忠臣,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天,这首诗依然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传统美德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