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立秋

金井梧桐坠,轻寒渐中人。
妾心如落叶,回首惜青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立秋》是清代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记录了作者在立秋日舟中所见所感的情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期:施闰章生活在清初,这一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战乱和社会动荡,经济衰败,民不聊生。
  • 创作缘由:连年的大旱导致饥荒,百姓生活困苦。施闰章作为一位文人墨客,目睹此景,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舟中立秋》。
  1. 主要内容
  • 时光易逝:首联“岁月悠悠去,秋风又立秋”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秋天的到来。
  • 秋景描绘:颔联“江水寒风起,落叶满空洲”展现了一幅秋日江景的画面。
  • 个人境遇:颈联“身世两茫茫,家山已荒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 内心抒发: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自己理想的坚持。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情感,情景交融,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 含蓄蕴藉:诗中没有直接表达对时局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 用典巧妙:施闰章在诗中巧妙运用了历史典故和诗词中的名句,使得诗歌更加典雅,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社会意义
  • 反映社会现实:《舟中立秋》真实地反映了清朝初期社会的黑暗面,揭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困境和社会矛盾。
  • 激发爱国情感:诗中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同情,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唤起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舟中立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出了清朝初期社会的真实面貌。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思考。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关怀,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