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伯台

茅土周室颁,地本近荆蛮。
明月几今古,闲云任往还。
转怜今日客,不识旧时山。
欲访左慈迹,霜枫落叶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皖伯台》是一首清代诗人张之纯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皖伯台》由清代诗人张之纯创作,其诗句如下:“茅土周室颁,地本近荆蛮。明月几今古,闲云任往还。转怜今日客,不识旧时山。欲访左慈迹,霜枫落叶殷。”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悟。
  2. 作者简介:张之纯,号痴山,是清朝光绪时期的一位贡生,曾担任安徽直隶州州的知州。《叔苴吟》、《听鼓闲吟》等集是他的作品集,显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3. 诗歌赏析:《皖伯台》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其历史的沉思。诗中“明月几今古”和“闲云任往还”两句,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转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象的悠然态度。而结尾处的“霜枫落叶殷”,则巧妙地运用了色彩与声音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4. 文学价值:此诗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作品,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通过对皖伯台的描述,张之纯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态度。这种情感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强烈的共鸣,使得《皖伯台》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5. 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看,《皖伯台》的韵律和节奏把握得当,既符合五言律诗的形式要求,又不失流畅自然。诗中使用的意象——明月、闲云、霜枫,都极具画面感,使得读者仿佛能够置身于那片静谧而古老的皖伯台上,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6. 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清朝的诗歌作品,《皖伯台》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通过诗歌形式,张之纯传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7. 现代影响:尽管《皖伯台》诞生于几百年前的清朝,但它所表达的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至今仍然触动人心。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找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皖伯台》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张之纯作为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思想情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意蕴,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