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遥望巫山

直抵瞿塘秀,巫山十二峰。
灵祠春梦晓,古峡雨痕浓。
石气围孤艇,江声走毒龙。
阳台云自好,林壑暮重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中遥望巫山》是清朝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船上远眺巫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张问陶,字乐韶,号船山居士,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有“清代三才子”之一之誉。他的诗词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诗歌风格:张问陶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与壮阔。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
  1. 诗歌原文
  • 诗句展示:直抵瞿塘秀,巫山十二峰。灵祠春梦晓,古峡雨痕浓。石气围孤艇,江声走毒龙。阳台云自好,林壑暮重重。
  • 诗意解读: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瞿塘峡附近观赏巫山十二峰的景象。其中,“直抵瞿塘秀”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巫山十二峰”则突出了山峰的数量与形态;“灵祠春梦晓”意味着春天的晨曦中,灵祠仿佛在梦中苏醒;“古峡雨痕浓”则表现了峡谷中雨水的痕迹浓厚,给人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阳台云自好”描绘了云雾缭绕的美景;“林壑暮重重”则传达出山林之间层层叠叠、雾气蒸腾的壮观景象。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用典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其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巫山的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对山峦、风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生命、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志士仁人开始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寻找精神寄托和力量来源。张问陶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
  • 个人经历:张问陶的个人经历同样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曾游历大江南北,见识过各种奇山异水,这些经历使他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感悟。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 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张问陶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思想启示: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递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珍惜自然、尊重生命,追求美好的生活。

《舟中遥望巫山》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