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堤舟夜

六诏亲庭远,三巴归路长。
全家寄江汉,独客近潇湘。
天与无根蒂,人谁足稻粱。
牢愁争万古,慷慨意难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堤舟夜》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晚号船山老人,湖南道州人,清代著名诗人。
  • 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生感慨为主,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1. 诗歌原文
    六诏亲庭远,三巴归路长。
    全家寄江汉,独客近潇湘。
    天与无根蒂,人谁足稻梁。
    牢愁争万古,慷慨意难忘。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六诏亲庭远”与“三巴归路长”,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1. 艺术手法
  • 诗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全家寄江汉”、“独客近潇湘”等,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天与无根蒂”、“人谁足稻梁”等,富有哲理性和深度。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波折。
  • 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诗人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和情感体验,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1. 文化价值
  • 《新堤舟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1. 情感表达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 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情感状态。

《新堤舟夜》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见证。它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人民生活。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