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李半亭

万岭危南诏,千江隘益州。
帆樯天上过,沙水劫前流。
蜀鸟多啼雪,蛮花不感秋。
弓衣人竞织,新咏遍荒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李半亭》是清朝张问陶创作的一首古诗。《喜李半亭》原文如下:

万岭危南诏,千江隘益州。  
帆樯天上过,沙水劫前流。  
蜀鸟多啼雪,蛮花不感秋。  
弓衣人竞织,新咏遍荒陬。  

这首诗通过描绘云南的山川河流和民族风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画卷。全诗共五句,每句七个字,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1. 作者介绍:张问陶,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其诗作以意境深远、内容丰富而著称。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歌内容简析

  • 第一句“万岭危南诏”描绘了云南壮丽的山川景观,万岭险峻,南诏(今云南省)的地理环境显得尤为突出。
  • 第二句“千江隘益州”则进一步描绘了长江和益州(即四川一带)的地理特点,千条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
  • 第三句“帆樯天上过”,形象地表现了船只在天空中航行的情景,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 第四句“沙水劫前流”,则通过沙水流经的画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 第五句“蜀鸟多啼雪”,以蜀地的鸟儿在冬季鸣叫来象征当地气候的独特性,同时暗含了对自然的怜惜之情。
  • 最后一句“蛮花不感秋”,则是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花朵盛开、不感秋天到来的景象的描述,展现了当地的自然美和文化多样性。
  1. 文学价值与影响:《喜李半亭》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张问陶诗歌中的佳作,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云南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的描写,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追求,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喜李半亭》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感,而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这首诗通过对云南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成为清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