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一日燕子矶遇陈棣园、典胄父子

隔水何人识姓名,推篷乍见若为情。
烟波执手皆疑梦,天海惊心共远征。
梗泛十年怜薄宦,萍踪千里笑浮生。
匆匆又作銮江别,今夜孤帆铁瓮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腊月初一日燕子矶遇陈棣园、典胄父子》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作品。下面将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多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腊月初一日燕子矶遇陈棣园、典胄父子》的作者是清朝的张问陶,一个被袁枚赞誉为乾隆进士,授检讨,官莱州知府。他主张抒写性情,反对模拟,其诗歌风格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 创作时期:此诗作完成时间尚无法考证,但根据作品的风格和内容推测,它可能是在张问陶晚年或其文学创作的高峰期所作。
  1. 诗文原文
  • 诗句摘录:隔水何人识姓名,推篷乍见若为情。烟波执手皆疑梦,天海惊心共远征。梗泛十年怜薄宦,萍踪千里笑浮生。
  1. 主题思想
  • 对仗与修辞: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技巧与生动的修辞手法,如“隔水”、“执手”、“天海”等词汇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视觉与感官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之中。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以及对人生旅途中遭遇的感慨和反思。
  1. 文化背景
  • 历史环境:清朝时期的文人墨客们经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志向,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张问陶作为一位有清望的文人,其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 艺术成就:张问陶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推崇,他的诗作展现了他对古典诗歌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腊月初一日燕子矶遇陈棣园、典胄父子》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也是清代诗人张问陶文学才华的体现。通过细致的解读这首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