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遂宁作

北马南船笑此身,归来已是廿年人。
敝庐乍到翻疑客,破砚相随不救贫。
风露惊心怜病鹤,关河回首叹劳薪。
高堂秉烛团圞夜,剩脱乌衣付酒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归遂宁作》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归来后的感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四川遂宁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诗论家,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1. 诗词原文
    北马南船笑此身,归来已是廿年人。
    敝庐乍到翻疑客,破砚相随不救贫。
    风露惊心怜病鹤,关河回首叹劳薪。
    高堂秉烛团圞夜,剩脱乌衣付酒缗。

  2. 诗词解析

  • “北马南船笑此身”: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开故乡多年后归来的景象,北方与南方的人对此感到惊讶。这里的“北马南船”象征的是诗人在外漂泊的经历,而“笑此身”则表达了他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 “敝庐乍到翻疑客”:诗人初到新居时,感到陌生,如同一个外来者。这里通过“敝庐”和“翻疑客”两个意象,展现了诗人初归时的迷茫与不适应。
  • “破砚相随不救贫”:描述了诗人回归后的困境,虽然拥有破旧的书桌作为伴侣,但生活依旧贫困潦倒。这里的“破砚”象征着诗人的物质困境,而“不救贫”则反映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与挣扎。
  • “风露惊心怜病鹤”:通过比喻手法,诗人表达了对生病鹤鸟的怜悯之情。这里的“风露”暗示了环境的变化与凄凉,而“惊心”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震撼与不安。
  • “关河回首叹劳薪”:诗人回想起过去的艰辛岁月,感叹人生的劳碌与辛苦。这里的“关河”不仅指代地理上的界限,也隐喻了人生中经历的种种困难与磨难。
  • “高堂秉烛团圞夜”:描述了家中长辈们团聚一堂,共同度过温馨夜晚的场景。这里的“高堂”象征着家庭的重要性,而“秉烛”则传达了亲情的温暖与团聚的幸福。
  • “剩脱乌衣付酒缗”:诗人在感慨之余,决定用剩下的衣物换取酒钱,以解燃眉之急。这里的“乌衣”可能指的是某种身份的象征或标志,而“付酒缗”则表明诗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牺牲。

《初归遂宁作》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情感的抒发、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以及对故土深深的怀念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