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晚眺

白露滴秋水,寒星映碧天。
云深遥积翠,月皎远沈烟。
野景迎峰出,孤松枕石眠。
蓬窗帘半卷,何处拂湘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次晚眺》是清代诗人张珊英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晚眺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珊英,清代诗人,出生于台湾府城,祖籍揭阳。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深受后世推崇。
  • 张珊英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其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
  1. 诗歌原文
  • 晚眺林于外,松阴日气消。
  • 万山云里睡,一席水中摇。
  • 玉镜台何在?青云路自遥。
  • 华山山上石,仙迹问山樵。
  1. 诗歌赏析
  • 此诗以“舟次晚眺”为题,通过描写晚霞映照下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赞美。
  • 诗中“万山云里睡,一席水中摇”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晚霞中的山峦和江水,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
  • “玉镜台何在?”这句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遗迹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深深眷恋。
  • 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
  1. 文化背景
  • 了解《舟次晚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理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清代诗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就。

《舟次晚眺》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张珊英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