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滴秋水,寒星映碧天。
云深遥积翠,月皎远沈烟。
野景迎峰出,孤松枕石眠。
蓬窗帘半卷,何处拂湘弦。

诗词原文

舟次晚眺
白露滴秋水,寒星映碧天。
云深遥积翠,月皎远沈烟。
野景迎峰出,孤松枕石眠。
蓬窗帘半卷,何处拂湘弦。

译文

秋日的白露滴在清澈的秋水中,寒星映照着碧蓝的天空。
云雾深处隐约堆积着青翠的山峦,月光明亮而遥远地笼罩着烟雾。
野外景象迎接着山峰的出现,孤零零的松树依偎在岩石旁沉睡。
薄纱般的窗帘轻轻半卷,不知何处传来了悠扬的湘琴声。

注释

  • 舟次晚眺:乘坐小船在晚上观赏景色。
  • 白露:秋季的早晨,空气中的水珠形成露水,通常出现在清晨。
  • 寒星:指星星因气温降低而显得更加寒冷和明亮。
  • 碧天:天空呈现出一种深蓝色,常用来形容晴朗的夜空。
  • 云深:云层厚重到看不见天边的界限。
  • 远积翠:远处的青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 月皎:月亮明亮清晰。
  • 远沈烟:月光将周围的烟雾照亮,使之变得柔和而模糊。
  • 野景:自然界的景色。
  • 峰出:山峰耸立出来。
  • 孤松:单独的一棵松树。
  • 枕石眠:躺在石头上睡觉。
  • 蓬窗帘:用蓬草编成的帘子。
  • 湘弦:湘地的乐器,可能指的是湘妃竹制的乐器。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秋天傍晚时分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的“白露滴秋水”,“寒星映碧天”两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秋日清晨和夜晚的美丽景色。”云深遥积翠”与”月皎远沉烟”则进一步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在诗的结构上,诗人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将自然景观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首句直接引入主题,后几句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详细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受。这种结构使得诗歌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情感上的触动,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最后一句“何处拂湘弦”,以问句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也暗示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虽然简短,但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