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凭阑干。玉笛声闲。软红零落暗香残。不道春风馀几日,花已阑珊。
砌下落梅寒。怎忍频看。清池春水碧潺潺。一片随波何处去,能否重还。
浪淘沙
无事凭栏干。玉笛声闲。软红零落暗香残。不道春风馀几日,花已阑珊。
砌下落梅寒。怎忍频看。清池春水碧潺潺。一片随波何处去,能否重还。
注释:
浪淘沙(làng táo sā):词牌名。
阑干:栏杆。
玉笛声闲:比喻笛声悠扬、宁静。
软红:指胭脂等化妆品。
余几日:还有几天,即不多几日。
砌落:落在台阶上。
怎忍频看:怎能忍受频繁地看。
随波:随波逐流。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首句起笔就写“无事”之闲情,接着写“玉笛声闲”。笛声是静的,而人却是动的,动静相对,更觉笛声悠扬,如诉如泣,给人以无穷无尽的遐想。接下来两句写景。“落花”“香残”,都是凋零败落的景象,但与前两句相比,却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香残”与“落花”是同时出现的,而“暗香”则是从“落花”中飘散出来的。“不道春风馀几日,花已阑珊。”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作者说“不道春风”,而把春风吹落的花称为“阑珊”,是因为春天的景色是明媚的、生机勃勃的,而此时已是花落春逝了,故用“阑珊”来形容。“阑珊”二字,既表现了花落的情景,也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第三、四句写景,“砌下落梅寒”,写阶下梅花已经飘落了,而且很冷,“怎忍频看”,“频看”说明作者多次反复地看到它。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而这里的“频看”,则暗示着作者内心的矛盾。因为知道梅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以不忍心“频看”。而事实上,作者之所以“频看”,正是因为他不忍看——他怕自己看了后会“随波”。这“一叶知秋”,正透露出诗人的苦闷和彷徨。
最后两句写景:“片时随波何处去,能否重还?”“片时”指短暂的时光;“随波”指随江水而去;“重还”,指回到原处。这句诗的意思是:片时(片刻)之后,我漂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能不能回到故乡?这里虽然写的还是景物,但其中所寄寓的感情却是深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