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吴汉槎南还次徐健庵韵

思君频望玉门关,少壮漂零万死间。
同去几人多白骨,生归一辈半苍颜。
江乡枫冷家何在,塞碛云迷雁独还。
听说流人最肠断,黑河无渡水潺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吴汉槎南还次徐健庵韵》是清代诗人张锡怿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 作者简介
  • 张锡怿:字越九,号宏轩,清江南上海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泰安知州,人称泰安公。有《张子近言》、《啸阁余声集》及《南归》、《涉江》、《漫游》等集。
  1. 作品原文
    思君频望玉门关,少壮漂零万死间。
    同去几人多白骨,生归一辈半苍颜。
    江乡枫冷家何在,塞碛云迷雁独还。
    听说流人最肠断,黑河无渡水潺湲。

  2. 诗意解析

  • 思君频望玉门关: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 少壮漂零万死间:描述了年轻时在外漂泊的艰难和生命的脆弱。
  • 同去几人多白骨:暗示了同去之人的悲惨遭遇,许多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
  • 生归一辈半苍颜:反映了作者自己虽然幸存但面容苍老,生活的艰辛。
  • 江乡枫冷家何在:描绘了家乡的荒凉,枫树凋零,故乡已非。
  • 塞碛云迷雁独还:描述了塞外荒漠的景象,孤独的大雁难以辨认方向。
  • 听说流人最肠断:通过“肠断”一词,传达了对于流离失所者的同情和哀伤。
  • 黑河无渡水潺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法回去的无奈与悲哀。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生者与死者、故乡与异乡等的对比,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象征手法:如“塞碛云迷雁”中的大雁,象征着游子的孤独与迷茫。
  • 用词精炼:诗句中的词汇选用精准而有力,如“少壮漂零万死间”、“江乡枫冷家何在”,既表达了情感又富有画面感。
  1. 文化背景
  • 此诗作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感情。
  • 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
  1. 现代价值
  • 文学价值:这首七言律诗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 教育价值:作为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它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喜吴汉槎南还次徐健庵韵》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与悲凉身世的诗歌,也是了解清朝时期社会状况与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