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君频望玉门关,少壮漂零万死间。
同去几人多白骨,生归一辈半苍颜。
江乡枫冷家何在,塞碛云迷雁独还。
听说流人最肠断,黑河无渡水潺湲。
【注释】
喜吴汉槎南还次徐健庵韵:高兴见到好友吴汉槎,他刚从南方回来。次:用韵。健庵:作者的号。
思君频望玉门关:思念朋友,盼望着早日与他相见。玉门关:汉代西北边陲要隘。
少壮漂零万死间:年少时飘泊流离,经受千辛万苦。万死:指千辛万苦。
同去几人多白骨:与友人一起出发,结果有许多人战死沙场或死于流放。同去:和您一起去;几人:多少人;白骨:死人的骨头;
生归一辈半苍颜:活着归来,只有少数人面带苍白。辈:代;半苍颜:一半人面带苍白。
江乡枫冷家何在:家乡已经变得寒冷,不知家乡在哪里?
塞碛云迷雁独还:塞上大沙漠,云雾迷茫,只见孤雁独自飞回。碛:大沙石。
听说流人最肠断:听说像我这样被流放的人最感痛苦。流人:被迫流放的人。
黑河无渡水潺湲:黑河无桥可渡,流水潺潺哀伤。黑河:地名。
【赏析】
此诗为七律。诗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由江南至北京,因事得罪,遂被清廷遣往东北,后经赦免返抵京城。此诗即写于此时。全诗以“思君”、“闻流人”为中心,抒写了诗人对友人和流人的关切之情,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的情怀。
开头两句,诗人首先追忆与友人吴汉槎相别的往事,抒发了他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思君频望玉门关”,言自己对友人吴汉槎频频地遥望玉门关,思念之情难以排解。玉门关在汉代是西北边陲的要塞,也是诗人当年离别友人的地方。玉门关一带地势险峻,气候严寒,环境艰苦,所以诗人才频频地远望它。“少壮漂零万死间”,言少年时代漂泊流离的生活艰难困苦,经历了许多生死关头。“少壮漂零”四字概括了诗人一生的经历:从青年到中年,从壮年到老迈,一直辗转飘泊,历经坎坷。“万死间”三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遭遇不幸的悲叹。
中间四句,诗人接着抒发了对流放友人的关切之情。“同去几人多白骨”,言与友人一同出发的人中,有多少人战死沙场,尸骨暴露。这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诗人通过虚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之情以及对其悲惨遭遇的同情。“生归一辈半苍颜”,言活着归来的人,只有一半人面容苍白。这句既是实写,又含有虚写成分。“苍颜”既指衰老之状,又借指流放之人。诗人通过这两句,一方面表达了对流放之人的同情和关怀;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下面两句诗人转而写自己的处境:“江乡枫冷家何在?”言自己身居江乡,枫叶已冷,不知自己的家究竟在哪里。“塞碛云迷雁独还”,言塞上大沙漠,云雾迷茫,只见孤雁独自飞回。“塞碛云迷”,既写出了塞上环境的荒凉恶劣,也暗含了诗人自己身处困境,前途渺茫的悲凉心情。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之情:“听说流人最肠断”。言听说像我这样被流放的人最感痛苦。“流人”,指被迫流放的人。“无渡水潺湲”,言没有桥梁可以渡过,流水潺潺哀伤。这句既写出了流人处境的艰难,也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以“思君频望玉门关”起兴,以“听说流人最肠断”结束,中间穿插着对故友和流人的关心和担忧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沉,感情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