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十国春秋分得蜀王建

从行负玺护銮舆,枕膝君王泣下嘘。
强据两川图僭窃,恩忘阿父肆诛锄。
军儿惯养名多赐,符瑞侈陈史屡书。
三十七年前蜀主,少时曾亦盗牛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十国春秋分得蜀王建》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景:

  1. 作者许传霈:许传霈是清代的著名文人,字子醴,号竹雨、慕园等,出生于上虞(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他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是篆书和隶书方面的高手,其作品深受世人珍视。
  2.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光绪十九年(1893),当时许传霈因健康原因从海宁移居至杭州,并在二十二年(1896)完成了这部作品。
  3. 内容解析:诗中“从行负玺护銮舆”描绘了君王在随行人员的保护下,显得格外庄严。而“枕膝君王泣下嘘”,则反映了君王在失去臣子的忠诚时内心的悲痛。接着的“强据两川图僭窃”,展现了君王对权力的渴望与野心;“恩忘阿父肆诛锄”揭示了君王因私欲而被他人所害的情景。“军儿惯养名多赐”可能指的是君王身边亲信或将领被过分赏赐,但最终导致的后果。最后一句“符瑞侈陈史屡书”,可能是讽刺某些历史记载过于夸张,缺乏真实依据。
  4. 艺术特色:此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传达出作者对于权力、忠诚和背叛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体现了许传霈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晚清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个人悲剧的命运。同时,诗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都显示出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如“枕膝”、“泣下”、“恩忘阿父”等词汇都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 社会影响:虽然《咏十国春秋分得蜀王建》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证,但其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仍被广泛认可。作为研究清代文化及政治变迁的重要资料之一,这首诗至今仍被学者们引用并进行研究分析。此外,该诗的知名度也使得许传霈的文学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咏十国春秋分得蜀王建》不仅展现了许传霈卓越的文学才能,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能够更深入了解清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背景,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