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高丈伯平

未许孤儿尽冥顽,天留父执启尘寰。
读书岂为饥寒迫,讲学从知岁月闲。
风雨廿年谈太末,烽烟千里怅家山。
追随深愧鲰生晚,才见先生发已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高丈伯平》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许传霈,字子醴,号竹雨、慕园,上虞人。他是光绪十九年(1893)移家海宁的人物。他工篆隶二体书,为世所珍。性格至孝。其诗作《谒高丈伯平》充分表达了他对先师的敬仰和对知识的渴望。
  1. 诗歌原文及译文:《谒高丈伯平》全文如下:“未许孤儿尽冥顽,天留父执启尘寰。读书岂为饥寒迫,讲学从知岁月閒。风雨廿年谈太末,烽烟千里怅家山。追随深愧鲰生晚,才见先生发已斑。”此诗展现了诗人对师长深厚的尊敬,并表达了对知识不懈追求的精神。

  2. 诗歌赏析

  • 此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师长的敬意以及自身学习的决心。
  • “未许孤儿尽冥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尚未能完全理解师长教诲的谦逊态度。
  • “天留父执启尘寰”描绘了师长的智慧与力量,仿佛天意要开启一个崭新的世界。
  • “读书岂为饥寒迫,讲学从知岁月閒”则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态度,认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而非单纯为了生计。
  • “风雨廿年谈太末,烽烟千里怅家山”表达了诗人在外求学时历经艰难,但依然坚持学习的坚强精神。
  • 最后两句“追随深愧鲰生晚,才见先生发已斑”则是诗人对师长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的表达。

在深入了解《谒高丈伯平》后,人们可以看到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还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知识追求的价值。

《谒高丈伯平》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歌,也是清代文人文化追求的一个缩影。这首诗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