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郭芝韵登三仙楼

城西闻说有仙楼,拾级登来晚景幽。
同志聊为泉石主,明窗不觉水天收。
茶煎老衲香连屋,壁有新诗句琢秋。
仙蝶于今何处去,停云迟月几勾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郭芝韵登三仙楼》是清代许传霈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多个方面:

  1. 创作背景
  • 诗人信息:许传霈,字子醴,号竹雨、慕园,是上虞人,其为正绶(1795-1861)之子。他是一位工篆隶二体书的书法家,并且以孝道闻名。在光绪十九年(1893)时,许传霈因家事而迁居海宁。到了二十二年(1896),他参与了修州志的工作,但因病突然去世。
  • 作品来源:《同郭芝韵登三仙楼》这首诗是许传霈在光绪五年(1879)创作的。当时,他与友人郭芝韵一同登上了位于山北天后宫的三仙楼,并在那里吟诗作对,共同欣赏美景。
  1. 诗作内容
  • 诗句赏析:《同郭芝韵登三仙楼》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表达诗人登高望远的心境以及与友人共同赏景的愉悦。诗人在诗中描述了自己与友人一起攀登三仙楼的情景,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的宁静和美好。同时,诗人也提到了他们在楼中品尝茶香、观赏壁上新题诗句等细节,这些都使得整个登楼的经历显得更加生动和有情趣。
  • 主题思想:诗中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友情、自然以及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通过描绘登楼所见之景和所感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热爱。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同郭芝韵登三仙楼》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情感和意境。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易于引起共鸣。
  • 形式结构:该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每两句成一句,共四句。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唱。
  1. 历史影响
  • 社会评价:《同郭芝韵登三仙楼》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许多学者和文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首诗不仅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 文化传承: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同郭芝韵登三仙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许传霈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清代文人文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仍然被后人传颂,成为了研究清代文人生活的宝贵资料。

《同郭芝韵登三仙楼》作为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诗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字创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清代的文化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