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庭中白蘋花

朝开夜合出芳姿,小草居然也准时。
吾爱斜阳风动处,闲情多半催新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庭中白蘋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其作者是刘长卿。这首诗通过描写庭中白蘋花的美丽与悲愁,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伤和惋惜。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

  1. 作者介绍
  • 刘长卿,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1. 诗词原文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2. 诗词鉴赏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对白蘋花的描写,传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谁见汀洲上”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春水春来洞庭阔”则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使得相思之情更加深重。
  • 意象鲜明:白蘋花作为这首诗的象征物,其洁白无瑕的形象与诗人内心的忧愁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1. 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刘长卿离开家乡后的某段时间,他可能在异地漂泊,远离了亲人和朋友,从而产生了对白蘋花的联想。
  1. 文化影响
  • 《咏庭中白蘋花》不仅因其优美的诗句流传至今,更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类以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作品屡见不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咏庭中白蘋花》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情感状态和文化追求,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