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游子归,江上片帆挂。
此行异寻常,侍母得情话。
骨肉五六人,贫困不知惫。
浙水三折波,溯洄波明快。
风雨万山号,芦荻两岸拜。
舟无离别人,目之皆图画。
十二月奉母上衢州
介绍
《十二月奉母上衢州》是清代诗人许传霈的诗作。该诗创作于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共八卷,涵盖了自咸丰癸丑年开始至光绪辛巳年止的时期作品,记录了作者在这段艰难岁月中的生活经历和心声,反映了作者的身世和情感历程。
许传霈在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身处困境时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以及与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首诗不仅是许传霈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探讨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时,需要考虑到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期。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逐渐衰弱,国内矛盾加剧,加之外国势力的干涉,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许传霈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通过他的诗,可以窥见清末社会的真实面貌。
从文学角度来看,许传霈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诗中的“海上游子归,江上片帆挂”,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在逆境中对家的渴望与思念。此外,诗人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结合起来,如“风雨万山号,芦荻两岸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许传霈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诗的分析可以看出,许传霈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品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十二月奉母上衢州》作为许传霈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该诗的艺术成就和社会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