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夜饮梓材处用洛翘韵

当秋作客独劳劳,山川靳不乐我曹。壮观八月十八潮,曲江涉足欺狂飙。
九月九日约登高,山城又值雨潇潇。兀坐斋前空寂寥,小窗容膝安书巢。
人烟缭绕起衡茅,白云相接远山腰。主人为我集宾僚,晚菘早韭充厨庖。
清酒百壶倒醇醪,重来吴宁兴更豪。插菊采萸快此朝,老少颁白并垂髫。
况复高会尽良宵,笙箫夜半薄云霄。鼓吹酒肠斗石浇,不须两廊椽烛烧。
灯明一点焚兰膏,醉后欣然口成谣。不假锤炼与推敲,笑彼刘郎不题糕。
拘牵字句徒纷淆,程老词源何滔滔。先成珠玉惊挥毫,佐者健将姓属姚。
独整旗鼓酣曲糟,右手持杯左持螯,拇战千百不曲挠。
我不如人不复聊,愧如燕石溷琼瑶。愿收诗筒和酒瓢,相从三笠与六桥。
吟就此篇解客嘲,不殊芥舟覆堂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九夜饮梓材处用洛翘韵是清代许传霈创作的一首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赏月、登高望远、饮酒赋诗等风俗深植人心。这首《重九夜饮梓材处用洛翘韵》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情趣,更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的独特风貌。以下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解析:

  1. 创作背景与作者
  • 创作背景:据记载,许传霈在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的秋天作客他乡,面对山川之景,内心感到寂寞和不乐。为了排遣这种情绪,他在九月九日这天约集了宾僚,共同饮酒赏月,并写下了这首作品。
  • 作者生平:许传霈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感为主,而这首《重九夜饮梓材处用洛翘韵》正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1. 诗歌原文
  • 原文:当秋作客独劳劳,山川靳不乐我曹。壮观八月十八潮,曲江涉足欺狂飙。九月九日约登高,山城又值雨潇潇。兀坐斋前空寂寥,小窗容膝安书巢。人烟缭绕起衡茅,白云相接远山腰。主人为我集宾僚,晚菘早韭充厨庖。
  • 译文简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天作客时的情景。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独自在外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思念。接下来四句描述了他观赏八月十八日潮水的壮丽景象,以及尝试登山时的兴奋心情。最后四句则反映了诗人在斋室中静坐思考的生活状态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点
  • 情景交融:诗中的“壮观八月十八潮”一句,通过描绘潮水的美丽景象,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而“九月九日约登高”则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山川”“曲江”“山城”“衡茅”“白云”等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审美追求。
  1. 鉴赏价值
  • 艺术价值:此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历史价值:作为晚清时期的作品,它不仅见证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许传霈的《重九夜饮梓材处用洛翘韵》是一首充满情感表达和艺术美感的诗词。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这都是一部值得品读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