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四日重至东阳寄杭诸友

握手行江曲,寂寞破清谈。
离愁浩无际,烟波逐征帆。
白蘋飘秋渚,青松依石岩。
欸乃一声去,江流暮色涵。
回首系篷处,灯火落两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四日重至东阳寄杭诸友》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秋季返回家乡时的情景与感受。以下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手挽行江曲,
    寂寞破清谈。
    离愁浩无际,
    烟波逐征帆。
  2. 诗歌鉴赏
  • 从内容上看,诗中的“手挽行江曲”表现了诗人行走时的情态,“寂寞破清谈”则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情绪。
  • “离愁浩无际”,形象地描绘了离愁如海一般宽广无边。
  • “烟波逐征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旅途中不断前行、不舍离别的心境。
  •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江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期待。
  1. 创作背景
  • 许传霈生活在清代,他的创作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其表达的情感来看,可能是在诗人回到故乡后所作。
  1. 艺术特色
  • 许传霈的诗歌语言朴实却富有韵味,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 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简洁明快,容易理解同时也易于回味。
  1. 文化影响
  • 许传霈的这首《九月四日重至东阳寄杭诸友》虽不是非常著名,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情感表达,在文学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地位。
  1. 读者评价
  • 许多读者和学者认为这首诗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文风特点,即注重抒情与写景的结合,以及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个人情感的独到之处。

虽然《九月四日重至东阳寄杭诸友》并非广为人知的作品,但它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记录,也是对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一种传承和展现。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许传霈的这首诗是了解清代文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