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行江曲,寂寞破清谈。
离愁浩无际,烟波逐征帆。
白蘋飘秋渚,青松依石岩。
欸乃一声去,江流暮色涵。
回首系篷处,灯火落两三。
【诗句解释】
- 九月四日重至东阳寄杭诸友:九月初四,我再次来到东阳,把诗寄给在杭州的诸位友人。
- 握手行江曲:两人相握而行于曲折的江边。
- 寂寞破清谈:清谈无人陪伴,显得孤寂。
- 离愁浩无际:离别的愁绪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
- 烟波逐征帆:随着征者的行船,江水烟雾弥漫,波光粼粼。
- 白蘋飘秋渚:白蘋草随风飘荡在秋天的小洲上。
- 青松依石岩:青松依偎着岩石山崖。
- 欸乃一声去:船桨划动的声音,伴随着船只远去。
- 江流暮色涵:江水流动,暮色中泛着微光。
- 回首系篷处:回头望去,停泊的船篷之处。
- 灯火落两三:几处灯火稀疏地散落在江边。
【译文】
九月四日,我再次来到东阳,将这首诗寄往在杭州的诸位朋友。我们相握而行于江曲,此刻却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凄凉。离别的哀愁如海般广阔,江面上烟雾缭绕,随征者的行船而动。白蘋草随风飘荡在秋渚之上,青松则依偎着岩石山崖。船桨划动的声音,伴随着船只远去。夜幕降临,江水流动,暮色中似乎有微光闪烁。回首望去,停泊的船篷之处,稀疏的灯火点缀其中。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题材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希望。
首句”九月四日重至东阳寄杭诸友”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目的,即九月四日,诗人再次来到东阳,并有书信寄往杭州的友人。这种时空背景设定,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握手行江曲”,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江曲相握的情形,这一动作不仅表现了两人之间的亲近和友情,也象征着他们即将面临的分别,增添了几分感伤的氛围。
第三句”寂寞破清谈”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孤寂氛围。清谈本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但在此却因为缺少陪伴而显得格外孤单和冷清。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交往的某种趋势。
第四句”离愁浩无际”,直接表达了离别带来的愁绪如同浩渺的水域一般无边无际。这种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接下来的句子,诗人以自然景观作为背景,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主题。“烟波逐征帆”描绘了江面上的烟波浩渺,随着征者的行船而动,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而“白蘋飘秋渚”则展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色,白蘋草随风飘荡在秋渚之上,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这些自然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氛围。
最后两句,诗人转向个人感受,“青松依石岩”,描绘了青松依偎在岩石山崖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而“欸乃一声去”则通过船桨划动的声音,暗示着船只已经远去。这一句既是对前文“烟波逐征帆”的补充,也象征着离别的开始和未来旅程的启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而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