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月天河朗,危樯独夜开。
故人忘寂寞,游子几徘徊。
灯火前堤灭,钟声野寺来。
高楼言不尽,画角漫相催。

【解析】

本首诗是一首纪游抒怀之作,全诗意境清幽闲雅。

“夜半泊邵伯驿访龚甫”意思是夜晚在邵伯驿站拜访龚甫,“落月天河朗”:银河高悬,月亮皎洁明净(落月:指残月,即新月)。这是一幅宁静的夜景图。“危樯独夜开”,在孤寂的夜空下,只有那高高的桅杆独自迎风矗立着,显得格外醒目。此句中,诗人以景写情(孤寂的夜),表现了自己孤独、冷清的心情。“故人忘寂寞,游子几徘徊”,老朋友忘了自己的孤单寂寞而欢聚一堂,我作为在外漂泊的游子又该如何是好呢?此两句中,诗人通过“忘寂寞”“几徘徊”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身的孤独感。“灯火前堤灭,钟声野寺来”:在灯火熄灭了的堤上,传来了从远方寺庙传来的钟声。此句中,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夜色的寂静和荒凉。“高楼言不尽,画角漫相催”,在这荒僻冷落的野外,我无法向朋友倾诉衷肠,只好借听角声来排遣我的寂寞之情。

【答案】

译文

夜半,我在邵伯驿站拜访了老朋友龚甫。在明月的照耀下,天河清晰明朗;高高的桅杆在黑夜中孤独地耸立着。朋友忘却了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而欢聚在一起,而我这个身在他乡的游子又该如何是好呢?远处的灯火已经熄灭,从野寺传来的钟声在四处回荡。在这荒僻冷落的野外,我无法向朋友倾诉衷肠,只好借听角声来排遣我的寂寞。赏析

这首诗作于清同治三年甲子年,作者时年二十一岁。当时作者正客居扬州,与龚甫为同乡好友。龚甫家有小楼在扬州西郊,两人经常在此吟咏诗词,互相唱和,十分惬意。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龚甫病逝,作者痛失知己好友,感慨良多,写下这首《夜半泊邵伯驿访龚甫》一诗,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怀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落月天河朗,危樯独夜开”,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图。“落月”指残月,也就是新月,用“落月”一词既点出了时间——深夜,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天河”指银河,“朗”表明天空的广阔明亮。诗人通过“落月”、“银河”这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空阔辽远的境界,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危樯”指高高的桅杆在黑夜中孤独地耸立着,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危樯独夜”,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诗人孤独的心境,虚写诗人在深夜中独自仰望星空,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与失落之情。“故人忘寂寞,游子几徘徊”,诗人通过“忘寂寞”“几徘徊”两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的表达。“灯火前堤灭,钟声野寺来”,此两句是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夜色的寂静和荒凉。“灯火”与“钟声”相互映衬,形成动静结合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既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高楼言不尽,画角漫相催”,此两句是诗人借听角声来排遣自己的寂寞之情。“高楼”指高大的楼宇或者高楼大厦,象征着繁华热闹的城市生活。然而,诗人却感叹高楼之下言不尽的寂寞,只能借助画角之声来驱赶心中的寂寞。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城市的厌倦,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最后一句“画角漫相催”,是全诗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诗人借画角声来驱散心中的寂寞,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怀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