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偕芝生登吴宁台探梅

布被冷彻骨,寒威入窗隙。
晓起推纸窗,积雪当檐额。
望远登高台,朔风人面刺。
台高雪亦高,携屐破琼璧。
画图粉本宽,荒城玉带窄。
西南逼诸峰,峰峰立奇特。
天半铺冻云,云雪共颜色。
想见飞瀑泉,洞口寒不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后偕芝生登吴宁台探梅》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许传霈,字仲山,号竹坡,江苏无锡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并不为后世所知,但通过诗作可以推测,他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的文人。

  2. 诗歌原文:《雪后偕芝生登吴宁台探梅(其一)》(布被冷彻骨,寒威入窗隙。晓起推纸窗,积雪当檐额。望远登高台,朔风人面刺)。

  3. 诗歌赏析:该诗通过对冬日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清冷而幽美的氛围。首句“布被冷彻骨,寒威入窗隙”,便让人感受到了冬日里的寒冷与孤独。接着,诗人通过“晓起推纸窗,积雪当檐额”两句,描绘了清晨起床推窗看雪的景象,给人以静谧之感。而“望远登高台,朔风人面刺”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时的孤寂与凄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无奈。

  4. 写作背景:据诗题中的“辛巳”可知,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在那个时代,文人墨客们常常借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自然、人生等主题的思考。而许传霈作为一位雅不善诗的“鲁钝之人”,却在这一年里突然有了创作的热情,写下了这首《雪后偕芝生登吴宁台探梅》。尽管他的诗作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的创作热情和才华却得到了后来者的赞赏和传承。

  5. 艺术特色:该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意象选取:诗中选取了“冷彻骨”、“朔风人面刺”等意象,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画面感,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使景物成为了情感的载体,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 含蓄蕴藉:诗歌采用了较为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没有直接描写情感,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雪后偕芝生登吴宁台探梅》是一首具有深刻寓意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沉。对于喜欢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