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 原注次贺方回韵

流莺恰恰声盈路。且随梦寻芳去。只觉兰风吹暗度。衣香人影,酒边灯底,尽是销魂处。
烟花最好三春暮。丽景迷人谱新句。试问青山应肯许。飞花片片,谁家擪笛,还逐沙头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玉案·原注次贺方回韵》是北宋词人苏轼的一首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词风豪放中不失细腻,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词的内容来看,此词上片主要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怀念之情。下片则抒发了诗人欲归不得的惋惜之情,间接地表达了他对仕途沉浮的厌倦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苏轼对友情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从艺术手法上看,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使得整首词既充满了诗意,又不失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如“流莺恰恰声盈路”中的鸟鸣声,既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又反衬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从文化背景上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也值得深究。北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转型,文人士大夫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个人命运的挑战。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其词作往往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因此,这首词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

《青玉案·原注次贺方回韵》不仅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词作,更是苏轼文学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展现。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也能从中感受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