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京道中

雷雨昨宵过,郊原气莽苍。
群峰相紫翠,万树各丹黄。
空谷马蹄碎,夕阳人影长。
停车寒更甚,星月满衣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兴京道中》是一篇描写辽代中京城(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周边风光与历史背景的诗词作品。下面将详细展开介绍该文学作品:

  1. 基本信息
  • 作者许乃普:许乃普,一名不详,其生平事迹在文献中未有详细记载,因此难以追溯到更具体的历史背景。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撰写《兴京道中》时,必定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
  • 原文翻译及赏析:《兴京道中》的原文翻译主要依据的是许乃普的古诗词名句导航。这首诗歌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京城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诗中的“兴中府为辽朝六大蕃府之一、辽西路治所”部分,不仅介绍了兴中府的地理位置和行政职能,还反映了中京城在辽代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 历史背景
  • 中京道是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治所在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明城)。这一地区不仅是辽朝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南面大凌河流域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
  • 契丹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置上京道、南京道,并改旧南京道为奈京道,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置中京道,兴宗重熙十二年(1044年)置西京道,合称“五京道”。这些历史事件标志着中京道从建立到最终确立其在辽代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1. 文学特色
  • 简练的语言:许乃普在创作《兴京道中》时,采用了简洁而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歌读起来流畅易记。这种语言风格有助于读者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诗歌追求言简意赅的特点。
  • 深刻的意象:《兴京道中》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翠峰倒影入清流”,形象地描绘了中京道周边的自然景观。此外,“古塔凌云顶,远山含翠微”等句子也通过具体的景物展现了中京城的壮美风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丰富的历史知识:除了直接描述中京城的地理环境外,许乃普还巧妙地将中京城的历史背景融入诗歌之中。例如,提到“兴中府为辽朝六大蕃府之一、辽西路治所”,这不仅展示了中京城在辽代的政治地位,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

通过对《兴京道中》的简要介绍,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更是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历史文献。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中京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特色,还揭示了古代诗歌在记录历史、表达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