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丙午为女营葬三日,阴雨闷坐祠堂,接苏州筱石来函,因倚此阕

山半枫林日渐凋。阶前疏雨更潇潇。思儿清泪是春潮。
梦醒卷来开雁幅,柳生春色展眉梢。漫将悲郁系柔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许禧身的《浣溪沙·丙午为女营葬三日,阴雨闷坐祠堂,接苏州筱石来函,因倚此阕》

在清晖洒满的书卷中,有一首名为《浣溪沙·丙午为女营葬三日,阴雨闷坐祠堂,接苏州筱石来函,因倚此阕》的诗作,由清代诗人许禧身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为女儿营葬后的三天里,阴雨绵绵,心情郁闷地坐在祠堂的情景。诗中“山半枫林日渐凋”与“接苏州筱石来函”两句不仅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人文情感的交流。

首先进入诗篇的是“山半枫林日渐凋”,这句描绘了一个宁静却又稍显凄凉的画面;山中的枫树林,随着时间的流逝,颜色逐渐暗淡下去。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紧接着是“丙午为女营葬三日,阴雨闷坐祠堂”,这里明确指出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时间——为女儿举行的葬礼持续了三日后的阴雨天。这种天气条件无疑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忧郁。

接下来是“接苏州筱石来函,因倚此阕”,这句话引入了一个新元素——“接苏州筱石来函”。这不仅是书信往来的简单行为,而是可能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或情感交流,使得原本沉重的情绪稍微得到了缓解。而“因倚此阕”则暗示了这首作品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情的人性刻画,展现了一个文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诗中的景物变化、人物情感以及文化元素的融合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