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门初地,便有西来意。水色澄鲜、山色翠,行脚病僧一二。
小桥流水潺湲,仰观树杪飞泉。试问鼎湖湖水,长流流到何年?
清平乐 · 游鼎湖山
介绍
《清平乐·游鼎湖山》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与禅宗意境的词作。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许南英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通过这首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还能体会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创作背景:许南英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政治家。他在政治和学术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闻学舍,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曾参与《台湾通志》的编纂工作,并在乙未(1895)之役中担任台南「筹防局」统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然而,在甲午战争后,许南英选择离台内渡,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无奈。
诗词原文:《清平乐·游鼎湖山》全文如下:山门初地,便有西来意。水色澄鲜山色翠,行脚病僧一二。小桥流水潺湲,仰观树杪飞泉。试问鼎湖湖水,长流流到何年?
主题内容: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和体悟。诗中“水色澄鲜、山色翠”,以及“树杪飞泉”,均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自然观察力。同时,“行脚病僧一二”可能寓意着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沉思,以及他对佛法的追求和内心的平和。而“试问鼎湖湖水,长流流到何年?”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生命意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考。
语言风格:许南英的词语言优美,善于用词造句,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山门初地,便有西来意”中的“西来意”,既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也隐含着对远方、高远境界的追求;“水色澄鲜山色翠”,“树杪飞泉”等句子,运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一幅幅如画的风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境。
艺术成就:《清平乐·游鼎湖山》作为许南英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其优美的词藻和深邃的内涵受到赞誉,还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词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南英的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情感,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不可多得的资料。
《清平乐·游鼎湖山》不仅是许南英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流露,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提升文学修养,更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