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娘子除夕

笑我为羁客,双鬓生华发。爆竹迎春、椒花度岁,匆匆除夕。记前年此日在芗江,问梅花浮白。
已把旧愁送,又把新愁积。拾翠东郊,看花南陌。香车油壁,输春来胜事、与时人,但相亲欢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娘子·除夕》为清末近现代初的词作,由许南英创作,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和未来的感慨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的内容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许南英(1855~1917),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许南英在清朝末年担任过多个公职,包括应唐景崧的邀请参与修书工作,并在台湾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及参与垦土化番之职。
  1. 作品原文
    笑我为羁客,双鬓生华发。爆竹迎春、椒花度岁,匆匆除夕。记前年此日在芗江,问梅花浮白。已把旧愁送,又把新愁积。拾翠东郊,看花南陌。香车油壁,输春来胜事、与时人,但相亲欢伯。

  2. 作品解读

  • 羁客之情:词中的“笑我为羁客”透露出作者对自己作为外来者的身份的自嘲,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双鬓生华发”描绘了作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白发,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 节日氛围:词中“爆竹迎春、椒花度岁”展现了除夕夜的传统庆祝场景,强调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新旧交替的时间感。
  • 往事回忆:“记前年此日在芗江”,表明这是作者记忆中的一个特定时刻,可能指的是某个重要的或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问梅花浮白”则可能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留恋。
  • 情感累积:“又把新愁积”,表达了作者在新的一年里不仅要告别过去的忧愁,还要面对新的烦恼和期待。这种情绪的转变显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个人内心的波动。
  1. 文化价值
  • 传统诗词艺术:该词是一首典型的中国传统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感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变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历史背景反映:通过对节日习俗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助于人们了解清末台湾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征。

《红娘子·除夕》不仅是许南英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文人心态。通过对这首词的解析,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下的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