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似先生兴不休,雨中独往剑潭游。
荷兰人启争棋局,艋舺蕃疑采宝舟。
有志能延明日月,无功谁著晋阳秋。
思今吊古情何极,点滴声声更益愁。
春雨书怀寄草场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雨书怀寄草场君》是清代诗人丘逢甲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885年至1895年之间,主要表达了作者在台湾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春雨书怀寄草场君》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志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和文人群体的思想风貌。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原名逢剑,字仙根,号东樵,广东揭阳人,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教育家。他在科举考试失败后离乡出走,历经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吴、楚等地担任幕客。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丘逢甲在台湾生活了十馀年,期间曾在刘铭传幕下工作,并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受重用。
《春雨书怀寄草场君》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思念之情。首联“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不羁和对传统功名的不满。颔联“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人生经历。颈联“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则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追求自由的心态。尾联“请君译与名王语,广厦须开十万间”寄托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和个人理想实现的期望。
《春雨书怀寄草场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它记录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展示了诗人丘逢甲独特的个性和深沉的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