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罗树歌

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植。
想见初从西域移,山中有人未之识。
海桐结蕊松栝形,千花散尽七叶青。
山禽回翔不敢集,虚堂落子风泠泠。
楚州遗碑今已偃,峨眉雪外双林远。
未若兹山近可游,灵根终古蟠层巘。
繁阴亭午转团圞,回睇精蓝路几盘。
凭教紫府仙山树,写入披香殿里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娑罗树歌》是清代乾隆皇帝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娑罗树的赞美和敬仰。这首诗创作于乾隆三十九年,诗中以娑罗树作为象征,反映了乾隆帝对国家治理和个人修行的高度关注。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品内容:《娑罗树歌》描绘了娑罗树的壮丽形态,以及它在文化与宗教信仰中的重要性。诗中写道“香山寺前今见一,千年外物犹婆娑”,表达了作者对古刹香山寺中娑罗树的赞赏和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及文化传承的尊重。
  2. 历史背景:《娑罗树歌》的创作背景与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密切相关,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所涉猎和贡献。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个人修行的重视,以及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和尊崇。
  3. 艺术形式:《娑罗树歌》采用了传统的诗歌形式,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运用韵律和节奏感,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娑罗树及其文化意义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体现在其对后世的影响上,如康熙皇帝曾作《娑罗树歌》,而乾隆帝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娑罗树歌恭依皇祖元韵》。
  4. 文化影响:《娑罗树歌》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流传不仅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石碑上的《娑罗树歌》不仅展示了乾隆帝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和文化传统的珍视。这不仅仅是对娑罗树本身价值的赞颂,也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与文化的深厚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娑罗树歌》不仅是一首关于娑罗树的诗歌,还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个展示中华文化底蕴的重要文献。

《娑罗树歌》不仅是乾隆帝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古人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时的深邃思考和丰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