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感怀

极目中原幕色深,蹉跎负尽百年心。
那将涕泪三千斛,换得头颅十万金。
鹃拜故林魂寂寞,鹤归华表气萧森。
恩仇稠叠盈怀抱,抚髀空为梁父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归感怀》是清末梁启超创作的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东归感怀》的作者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又号任甫,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和新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他的政治生涯和政治思想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创作时期: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应该是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当时中国的局势复杂多变,国内外矛盾交织,梁启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
  1. 诗歌原文
    极目中原幕色深,蹉跎负尽百年心。
    那将涕泪三千斛,换得头颅十万金。
    鹃拜故林魂寂寞,鹤归华表气萧森。
    恩仇稠叠盈怀抱,抚髀空为梁父吟。
    这首诗反映了梁启超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双重焦虑。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

  2. 作品鉴赏

  • 主题表达:梁启超通过《东归感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中“极目中原幕色深”描绘了国家边疆的严峻形势,而“那将涕泪三千斛,换得头颅十万金”则表达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愿意牺牲个人的悲痛情感。
  •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隐喻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变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梁启超作为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饮冰室合集》等著作,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典范,也是思想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思想传承:《东归感怀》体现了梁启超对于救国新民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也体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东归感怀》作为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背景,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梁启超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卓越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