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别

赫赫皇华记,凄凄去国吟。
出匡恩未报,赠缟爱何深。
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
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壮别》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于清末时期所作的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自由党人等。他是清朝晚期的维新派和保皇派的领导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翻译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社会变革的追求,尤其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到日本期间,他的政治思想逐渐走向保守主义。
  1. 作品原文及注释:《壮别》的原文如下:“赫赫皇华记,凄凄去国吟。出匡恩未报,赠缟爱何深。重话艰难业,商量得失林。只身浮海志,使我忆松阴。别伊藤候一首,余去年出险之役。及今次远游之费,皆感候之赐。”这首诗的译文为:“显赫的皇朝记载着离别的情景,我离开故土去国远行。匡扶国家大义尚未报答,赠送缟素的情谊多么深切。重谈国家艰难的事业,斟酌得失成败的林林总总。独自乘船出海的决心,令我想起故乡的松阴。分别伊藤候,这是我去年冒险归来时的一首诗歌。如今这次远行的花费,都是感激伊藤候的厚礼。”[④]。

  2. 作品赏析与评析

  • 《壮别》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通过此诗展现了其深厚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句中的“赫赫皇华记”、“凄凄去国吟”等词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以及个人离别的情感。
  • 诗中还体现了梁启超的政治理念,如“匡扶国家大义”、“商量得失林”等,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个人责任的思考。同时,梁启超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如“只身浮海志”等。

《壮别》不仅是梁启超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和表达。通过对该诗词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梁启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