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了堂僧

遥知坐夏处,花落石坛清。
讲席猿随至,香台鹿引行。
采茶岩雨足,晒衲海云晴。
岂念许文度,迟公说净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了堂僧》是清代诗人梁运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寄了堂僧·遥知坐夏处》是作者对一个宁静夏日的场景的描写。诗中提到“讲席猿随至,香台鹿引行”,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猿猴跟随讲席,鹿儿引导香台,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诗意。诗句“采茶岩雨足,晒衲海云晴”描述了采茶人和晒衣人在雨后的清新空气中忙碌的景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宁静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场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及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追求。
  2. 诗歌主题:《寄了堂僧》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哲学。诗中的山水、猿猴、鹿儿等元素,都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对这种境界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
  3. 诗歌鉴赏:《寄了堂僧》在文学上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它的艺术手法十分巧妙,如用“猿”“鹿”等动物象征人物性格或情感状态,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想象力。其次,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如“花落石坛清”、“讲席猿随至”等句子,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意义,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引发读者对生命、存在和宇宙的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

《寄了堂僧》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赞美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梁运昌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素材和美学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