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登楼》是明代佘翔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而不是清代的诗歌。这首诗通过描绘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时光易逝的哀叹。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简介:
- 佘翔(约1592年—约1638年),字眉公,江苏无锡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以诗歌见长,尤擅五言古诗。他的诗歌多反映民生疾苦,风格清新俊逸,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歌原文:《午日谢性卿招集斋中薄暮登楼赋此》
竞渡逢佳节,多君折简招。艾符方在户,莆酒且盈瓢。
对榻挥玄麈,登楼拂斗杓。左徒遗恨在,千载未能消。
《秋杪薄暮登北固木末楼即事》
雁背遥翻落照来,楼登木末客徘徊。江山旷劫争棋局,灯火光阴促酒杯。
万井人烟秋惨淡,百年戎马地蒿莱。西风归路吹残醉,云掩高城画角哀。
《登楼》
向晚登楼纵远眸,可怜残腊似清秋。烟开树色平连郭,日落江光斜上楼。
东岱北邙遥怅望,西山南浦小句留。他时临眺知何处,雪霁风停记此游。
诗歌赏析:
- 《午日谢性卿招集斋中薄暮登楼赋此》:此诗描写了端午佳节的盛况和诗人参加宴会的情景。诗人提到艾草挂在门上,象征着驱邪避疫;而莆酒则象征着丰收的喜悦。诗人用“右史”自喻,表达了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与尊重。
- 《秋杪薄暮登北固木末楼即事》:此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傍晚登上北固楼的景象。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以及战争带来的荒凉和破坏。
- 《登楼》:这是一首感时伤事的诗。诗人登高望远,看到无边的春色,却联想到国家的多难和时代的变迁。诗人以北极星座比喻朝廷,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诗歌创作背景:
- 《午日谢性卿招集斋中薄暮登楼赋此》: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 《秋杪薄暮登北固木末楼即事》:此诗作于清代,此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时期,国家相对稳定。诗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可能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对社会现状的观察。
- 《登楼》: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正值唐朝由盛转衰之际。诗人以登楼为题,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思,情景交融,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
- 意象丰富: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残腊”、“清秋”、“落照”、“烟开树色”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韵脚严谨,既有唐诗的豪放,也有宋词的婉约,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文化价值:
- 历史文化价值: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它们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 艺术鉴赏价值:这些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 历史地位:
- 《午日谢性卿招集斋中薄暮登楼赋此》: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明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佘翔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明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秋杪薄暮登北固木末楼即事》:此诗同样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通过对北固楼登临所见所感的描述,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时代风貌。
- 《登楼》:作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之作,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 现代影响:
- 当代仍有许多人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怀。同时,这些诗歌也被广泛用于教育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薄暮登楼》是明代佘翔的一首经典五言律诗,通过对登楼所见之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深深感慨和对时光易逝的哀叹。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