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陈念慈

汉廷久不重邹枚,十载公车又一回。
老去心情成小草,年来时事要边材。
连旬风雪春都冷,几处河山眼倦开。
莫羡乘槎赴瀛海,何如浅水蹴蓬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酬陈念慈》是清代诗人梅文明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时代变迁和自身经历感慨之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梅文明(1678年—1753年),字东篱,号南湖,又号西江,浙江嘉兴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他的诗歌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被认为是清朝文人中的佼佼者之一。
  1. 诗作原文
    汉廷久不重邹枚,十载公车又一回。老去心情成小草,年来时事要边材。连旬风雪春都冷,几处河山眼倦开。莫羡乘槎赴瀛海,何如浅水蹴蓬莱。

  2. 作品翻译

  • 汉廷久不重邹枚,十载公车又一回。
    意思是说,汉朝的朝廷很久没有重视像邹阳这样的人才了,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京城,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 老去心情成小草,年来时事要边材。
    意思是说我老了,心情变得如同小草一样脆弱;而近年来的国家大事,需要像边地的木材一样坚韧的人才。
  • 连旬风雪春都冷,几处河山眼倦开。
    意思是连续几个月的风雪让我感到寒冷,而看着周围的山河景色,我感到有些厌倦,因为我一直在路上奔波。
  • 莫羡乘槎赴瀛海,何如浅水蹴蓬莱。
    意思是不要羡慕那些乘着木筏前往海上的人,因为他们无法到达真正的目的地;而像我这样在浅水中跳跃的人,可能更能接近真正的蓬莱仙岛。

《次韵酬陈念慈》不仅是一篇充满哲理的诗作,更是梅文明对时代和个人境遇深刻反思的体现。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形势。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