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春兴

大块文章点缀工,十分春色海东东。
晴光烘著闲花草,遮莫争娇绿与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郊春兴》是清代章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作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在台湾东郊的景象,通过精细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东郊春兴》的创作时间不详,据资料显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章甫曾募义军堵禦林爽文事变。嘉庆四年(1799年)时,他三次渡海赴试,皆未中,遂设教里中,重修府学文庙时也曾捐银赞助,后担任董事。章甫性情嗜古,天分高绝,读书广泛涉猎经子百家之菁华,究心诗学之源流正变。他的诗文俱工,著有《半崧集》六卷,其中或赠答酬酢,或山水记游,其足迹遍布台湾本土及澎湖、福建等多地。
  1. 艺术特点
  • 《东郊春兴》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如“大块文章点缀工,十分春色海东东”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
  •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闲花草与娇艳的绿红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这种巧妙的艺术处理使得整首诗歌显得更加生动、鲜活。
  1. 文化价值
  • 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东郊春兴》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
  • 在台湾文学和文化史上,此诗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清代台湾的文化和历史发展脉络。
  1. 社会影响
  • 《东郊春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此外,这首诗也被后人多次引用和改编,成为研究古代台湾文学不可或缺的资料。

《东郊春兴》不仅是章甫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清代台湾文学成就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台湾的自然风光,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