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莺声,送春归去,闲庭换了幽景。轻风吹动柔波皱,溶漾碧纹难定。阑独凭。看数点青浮,弱牵丝荇,残芳满径。被紫燕衔来。绿萍圆处,片片落红冷。
凉珠莹。晓露盘中微凝,摇摇将碎还整。呜蝉几日催炎暑,出水亭亭妆靓。香气静、更翠盖红衣,绰约明姿映。斜阳乍暝。待皓月当空,水光皎洁,高下舞清影。
摸鱼儿 · 新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摸鱼儿·新荷》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词。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这首词作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时厉鹗还是一位举人,但并未涉足仕途,而是潜心著述。
首先从文学价值来看,《摸鱼儿·新荷》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词中描绘了西湖新荷的景象,通过对荷花的细致观察与内心感受,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卷之中。词中的描写细腻,如“青盖软”等用词精准地捕捉了荷叶的形态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词人在表达情感时,也运用了一些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意蕴深远。
从文化背景来看,《摸鱼儿·新荷》反映了清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自然景物之作,以此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摸鱼儿·新荷》的创作,既体现了厉鹗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这种文化背景对于理解该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历史意义的角度来看,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摸鱼儿·新荷》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清代词学的重要窗口。通过分析厉鹗的词作,可以更好地把握清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发展脉络。
《摸鱼儿·新荷》作为一部富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厉鹗个人创作才华的展现,也是清朝时期文化氛围和文学风貌的反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和解读,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