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谢颂臣夫子科山生圹

人情无论生与死,总求栖身得宁宇。
廿纪风潮卷地来,大陆茫茫几净土。
先生择地不辞劳,远探禹域东南部。
倦游买棹还故乡,故乡好山不数睹。
此山形胜异群山,凿出神工与鬼斧。
山灵不屑界凡庸,留待高人来作主。
芟除荆棘筑生坟,孝思不匮仍依祖。
春秋辄率友人来,墓前歌诗醉清酤。
我愿胜会逐年开,亲见墓木堪作柱。
此地颇僻隔红尘,为山不深绝狼虎。
海天龙战任纷纷,葬身有地安如堵。
得所我为先生贺,得人我为科山诩。
科山鼎立甲溪北,埋没久与凡山伍。
曩昔往来类土番,不则牧童与樵父。
赏识自逢慧眼人,石壁题诗不知数。
不必新高万千尺,名并先生传万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谢颂臣夫子科山生圹》是清代诗人陈锡金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内容、背景:

  1. 作者简介
  • 陈锡金:此诗作者,其生平不详,但可以确认为清代文人。
  • 时代背景:诗歌的创作时间在清代,这是一个文学艺术繁荣的时代。
  1. 诗歌原文
  • 原文:”人情无论生与死,总求栖身得宁宇。廿纪风潮捲地来,大陆茫茫几净土。先生择地不辞劳,远探禹域东南部。”
  • 解析:首句“人情无论生与死,总求栖身得宁宇。”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情感,无论人的生命处于哪个阶段,都渴望有一个安宁的居所。第二句“廿纪风潮卷地来,大陆茫茫几净土。”则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日益艰难。第三句“先生择地不辞劳,远探禹域东南部。”赞扬了谢颂臣先生不畏艰险,选择艰苦的地方进行墓地建造的行为。
  1. 诗中情感
  • 对生死的态度:《题谢颂臣夫子科山生圹》通过对比生前和死后的世界,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思考。诗中的“总求栖身得宁宇”反映了人们对安息之地的强烈需求,这种需求超越了生命的存亡。
  • 对现实的批判:通过对乱世背景的描述,诗人批判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诗中提到“廿纪风潮卷地来”,暗示着社会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危险。
  • 对理想追求的表达:尽管面对困境,诗中的主人公仍选择在艰难的环境中建立墓地,显示了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坚持,也反映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

这首《题谢颂臣夫子科山生圹》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