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 · 次韵和钝剑

幽愁诉与谁同。小园中。耐得花开愁雨又愁风。
春虽去。教鹃语。莫匆匆。多少残英犹恋夕阳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相见欢·次韵和钝剑》是一首词,由傅熊湘创作。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特定情感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独特感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以及时光流逝的独特理解。以下是一些介绍:

  1. 作品原文:《相见欢·次韵和钝剑》是傅熊湘创作的一首词。幽愁诉与谁同。小园中。耐得花开愁雨又愁风。春虽去。教鹃语。莫匆匆。多少残英犹恋夕阳红。
  2. 作者简介:傅熊湘(1883-1931),原名專,字文渠,又字君剑、钝安,湖南醴陵人。南社成员,入民国曾任沅江县长、湖南中山图书馆馆长。他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钝安诗》《钝安词》《白香词话》等。
  3. 艺术特色:在艺术风格上,《相见欢·次韵和钝剑》展现了傅熊湘深厚的诗词功底与独特的艺术视角。他擅长运用自然景观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追求。
  4. 赏析要点:词中“幽愁诉与谁同”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茫;“小园中。耐得花开愁雨又愁风”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园景致,同时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惜与感慨;“春虽去。教鹃语。莫匆匆”则反映了季节更迭带来的无奈感,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多少残英犹恋夕阳红”则传达了诗人对美好记忆的留恋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5. 文化影响:作为傅熊湘的代表作品之一,《相见欢·次韵和钝剑》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艺术成就,还代表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传统诗词的热爱与传承。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赏析,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邃的内涵。

《相见欢·次韵和钝剑》不仅是傅熊湘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当时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的重要资料。通过这首词,人们可以深入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美和生命真谛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