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寺行

高福古寺何巍昂,谁其作者商河王。
碧瓦朱甍照山水,以石为柱花础方。
行人下马日卓午,红尘扑面生清凉。
僧言此地泉水好,石鼎小煮鱼眼汤。
生天成佛吾未勇,膜拜懒与瞻毫光。
画手将毋腕有鬼,龙象著壁皆飞扬。
风窗纵横千贝叶,相彼饥鼠充其肠。
开门或有王新建,大阁谁与唐李康。
自古贤王多好事,以其余力开道场。
百六十年一走马,此寺岂不关兴亡。
螭首龟趺尚林立,寒食雨过苔痕苍。
莫笑扪碑萧夫子,强推甲乙寻偏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福寺行》是一首由商河王创作的诗歌,描述了作者在高福古寺的经历和感悟。下面对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高福寺行》的作者商河王,其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擅长写诗,且有创作《高福寺行》的记录。这首歌曲可能是他在某个特定时期所写,通过它能够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文景观。
  2. 地理环境:高福寺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历经战乱后,寺院建筑逐渐衰落。辽金时代,寺院得以保存并发展,成为当时我国留存的规模最大的辽金时期三大佛寺之一。
  3. 历史变迁:从唐代的尉迟敬德建造起,到辽代曾作为“林太师衙署”,再到金天德二年(1150年)被题额为“崇福禅伟”并改称为“崇福寺”。这个过程中,寺院多次更名,但其基本格局保持不变,包括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千佛阁(藏经阁)、大雄宝殿、弥陀殿和观音殿等。
  4. 文学价值:《高福寺行》本身作为一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它通过对高福寺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这首诗歌语言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洗礼。
  5. 文化意义:高福寺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也是济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也经历了战争和时代的洗礼。如今,高福寺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高福寺行》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

相关推荐